推薦指數★★★★ (私心覺得歷史迷應該要看看)
劇本★★★☆
演員★★★
娛樂度★★★
對於一個二戰迷來說,怎麼可以錯過網飛的相關電影上映呢?
說真的這不是一部精彩的諜報片、更不是戰爭片,如果你喜歡劇情高潮起伏的電影可能會大失所望。然後本片的陣容卡司也不強,演員除了Jeremy Irons演的張伯倫非常到位以外其他人多半差強人意,尤其是希特勒根本就.....來亂的吧?
主要角色都是虛構,試圖用他們來演繹那一代的某人觀點,不是創舉也不是敗筆。真正的問題是<牛津的那些年>應該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沒必要的橋段,似乎只是要把德英兩國的角色曾經認識這個關係串起來而已,造成劇本一開始展開的張力極弱而且角色的刻畫也不構深刻~遠遠不如張伯倫!
聽起來又是一個糞片的起手式,實則非也!
首先,歷史劇嗎~畫面很重要。
一貫的色調與沒有違和感的背景設定,加上部分柏林30年代末風情呈現,讓本片的美術部分沒啥特別好挑剔的。
而其他部分~歷史劇的先天限制外加卡司的極限本身就是一種障礙,所以有些戲劇上的問題實屬非戰之罪。
本來要在歷史事件中加油添醋就是一個非常不容易但容易不得體的事情,所以對我來說這樣的電影重點不在於純粹戲劇上(畫面,情節起伏緊湊與否等)的表現,而是這個電影有沒有辦法引人做更多的思考與懷疑。
"We don't choose the times we live in,the only choice we have is how we respond."
本片充滿不少例如這樣充滿寓意的佳句,每段話都讓我覺得妙語如珠引人思考。
我們的確無法選擇生在哪個時代,唯一能選擇的就是怎麼回應這個世代:片中的角色們,不也是如此地的無奈與義無反顧?
當德國籍的主角提出要用手槍來終結希特勒的時候,英國籍的朋友勸他總是會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事情。
"永遠都有希望。"
"希望,就是等待別人動手;若沒了希望,我們都會過得更好。"
最經典的應該是張伯倫對於幕僚警告希特勒極有可能不會信守承諾的反應。
張伯倫自己很清楚的知道:"面對流氓時,務必要留一手。"
("You can't play poker with a gangster without any cards up your sleeve.")
接下來的對話更經典。
"如果希特勒背棄承諾,您會看起來像個傻蛋。"
"如果他沒有信守諾言,這個世界會看清他!這樣會讓聯盟團結起來,甚至美國也有可能加入。"
"如果這樣讓我看起來像個白癡,那是一個非常小的代價。"
張伯倫無疑是大英帝國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但別說我們,連英國人對他的了解可能都很片段。
"I can only play the game with the cards I've been dealt."
讀歷史,不外乎就是同理心而已。在那個時代、那個位置、那樣的思維下,會有更好的方法嗎?
或許就算是你,也只能如此盡力而已。
看了這部電影,還會深信國高中歷史課本那一套張伯倫樣板嗎?
緩靖主義是姑息養奸,還是如同最後的字幕一般,替英國爭取了一年寶貴的時間應對戰爭?
關於二戰的前夕、張伯倫,其實還有好多好多的東西可以說,不過這篇主要是講電影,就在此打住了。
小說的觀點本來就很明確,翻拍成電影以後自然也不會遜色太多。如果你是歷史迷又剛好喜歡這一段近代人類最黑暗的歷史,這部電影當然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