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戰爭,戰爭從來都沒變。只滿足了極少數人的幻想、慾望與帶給他們財富,卻對世界帶來無數的死亡、破壞與痛苦。』

1928年的小說、1930年的黑白電影、1979年的TV電影,我都看過。不管哪個版本、哪種媒體,看到最後眼睛一定是濕潤的;2022網飛出品的這版可以說是大幅度的改編,跟原著在很多地方表現的方式相去甚遠。
該怎麼說這部電影呢?

首先說說好的地方吧。
用視覺的象徵、暗喻說故事的比重更多更成熟,比起前兩個版本比較像是小說的轉譯,2022年的西線無戰事有著更多電影影像靈魂。
開頭的衣服回收過程立刻帶來令人毛骨悚然的意象、前後呼應的冬天森林背景、最後的死亡即重生的象徵...諸如此類的手法不勝枚舉。
另外拜電影技術進步所賜,戰爭的臨場感更真實、壓迫更強烈。
還有音效、尤其是配樂,充滿著當代風格卻融入百年前的戰爭,巧妙地引領了情緒與製造氛圍,卻又沒有違和感。

主角Felix Kammerer的眼神中有一種被戰爭摧殘的空靈,整個人的神情也更貼近當年英文版小說的封面。
前兩作的美國人都明顯的有著刻板印象:太亞利安了,或是說太美國了!(笑)
對於戰爭的反應與被摧殘的演示,當代的電影演員還是比較對味。

Daniel Brühl飾演的Matthias Erzberger出現在劇情之中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的安排,將整個終戰的政治環境背景帶進了故事裡面。
在列車上的談判所言:
"Be fair to your enemy. Otherwise, he will hate this peace,"

對你的敵人公平,不然他將會憎恨這個和平。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的先見之明已經預示了和平之後再度發生悲劇的無奈。
前陣子媒體訪問
Daniel Brühl的時候他也說了:戰爭沒有人是贏家,沒有人比德國人更了解這一點。

說的真好,2022這部這總算是一部日耳曼血統的西線無戰事:雖然主角是奧地利人,但大部分的演員跟導演都是德國人啦(笑)

接著就要來說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了。
例如主角在彈坑下與法國士兵的邂逅那一段在本作中可以說是被輕描淡寫的蒙混過去了。
1930年的版本充滿了小說的台詞(當然,有簡略)
「你已經死了,你反而會比我好,你不用再受任何折磨了。喔神啊告訴我為什麼要如此?我們都只是想要好好活著,為何要這樣互相殘殺?脫下軍服,你我可以像我的兄弟凱特與艾伯特一樣...
」 

(小說的文字更是生動,強烈建議沒看過的人一定要翻一下這個章節。)

這種舞台劇式的台詞與表現在當今很難令人下嚥,但文字的魅力就在於精準的穿越時空傳達了這樣的無奈控訴與悔恨。而2022這邊的表現就太執著與表演與影像敘事,透過主角沾滿泥巴的臉(但也乾的太快?)表現一種遠本人格被戰爭摧殘遮蔽的人性(印象中本作中不只一次有這樣的象徵),雖然在影像敘事上我覺得頗有水平,但就是少了原作在這幕想要傳達的直覺性。

像是這類太多的靠象徵與影像說故事也往往帶來一些敘事上的潦草(或是說對於原著執著者的不悅?XD)。
撇開不忠於原著這點不說,本片Matthias Erzberger寫信的時候看了一張士兵照片(時間沒有停留太久,不一定看得清楚),後面才說到他有一個兒子已經死在戰場上但他一點都不覺得光榮;諸如這樣的情節,如果沒有把握一些影像伏筆埋下的因,看到果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突兀。

前面說這部已經大幅度的改編了,很多地方都跟原著相去甚遠;前兩部都照著小說時間軸來走,軍裝的改變,例如從尖頭盔(Pickelhaube)變成鋼盔(Stahlhelm),除了表現時間的推移以外也暗示著戰爭經年累月的摧殘;但本片設定就直接在戰爭末期了所以帶的都是鋼盔。對於從學校被老師煽動從軍的這個部分,舊作因為忠於小說著墨的比較多,對於把下一代人送上戰場的那種無聲控訴表現淋漓盡致;而本作這部分也只是透過一個老老師的台詞輕輕帶過。

結局更是三部最大的差異所在:1930年的電影主角為了伸手觸碰蝴蝶,後有狙擊手的畫面接著一聲槍響,只有手部著地的畫面暗示生命已經逝去,1979改成鳥,但在2022就又是另一種呈現的風格了。


死亡的時間本來是1911年十月,他在1911年的十月陣亡,那天戰線是如此的平靜與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在戰報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以上是原本小說描述,新作對於沉默的表現不一樣,可以說是完全自創的一個意象,把主角死亡的時間推遲到戰爭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刻(1919年十一月十一日),加上前一天戰友毫無意義的死去來強化情緒,主角最後滿臉泥巴靜靜地坐在壕溝內,以一個森林的遠景最後搭配字幕結束。
1930年的電影則是用一堆十字架墓碑搭配著主角剛從軍時稚嫩的回眸畫面交錯作結。

誰比較好?很難說,但我還是比較喜歡經典的呈現,因為那才更貼近這個片名呼應與反諷,對於戰爭的控訴更直接更強烈:
西線無戰事。

如果你沒看過任何前面任何形式的西線無戰事,或許你的感受會跟我不一樣。這部電影還是算好看,敘事很流暢不會像有些歐洲自製的戰爭片那種突兀不熟悉的說故事語調;主角的表現完全是另一種詮釋,更真實也更能融入那個情境。全片看完我的情緒也是久久不能平復,如同當年看完舊作,整晚睡不著思考著進百年前哲人想要傳遞的道理。

但看完新片仔細回想以後,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多的部分還沒辦法經過時間淬鍊消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東西變得更隱晦甚至消失不見。
然後結局的布局其實跟韓國版的電影《上甘嶺》如出一轍,悲劇性很強但是就稍嫌沒有新意與太過於刻意了。

再來看看當今的世界。
戰爭從未改變,人類也從未學到教訓。
民族主義最後的結果就是戰爭,發動戰爭的人最後也會被戰爭吞噬,而引發戰爭的人往往也難辭其咎;最後受害者,永遠只有本來可以當朋友的你與我。
沒有人會是贏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ayer6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